1839年,贝克勒尔首先发现了光伏效应。他观察到浸在电解液中的电极之间有光致电压。1876年,在硒的全固态系统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现象。随后发明了以硒和氧化亚铜为材料的光电池。1954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科学家们研究了怎样更有效地利用硅。无意中,他们发现硅在阳光下会产生电流,而且硅的导电性要比硒好,照射到硅片上的太阳能中有大约4%可转变成电能,它的效率是硒的4倍。他们又在硅里加进少量其他物质,最后可以使照射到硅上的太阳能有16%转变成电能,从而研制出硅电池的第一代产品。它是第一个能以适当效率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光伏装置,标志太阳电池研制工作的重大进展。1958年,这种电池就用做宇宙飞船的电源。到20世纪60年代初,这种电池趋于成熟。70年代初,硅电池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革新阶段,能量转换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大约与此同时,人们对太阳能电池的地面应用发生了兴趣,到70年代末,地面应用的电池数量已超过了空间应用的数量。
爱因斯坦有过什么发明吗?如果只是他创造了些理论,这些理论有什么用吗?为实际?
有。他跟另外一个哥们利用磁流体效应发明了一种冰箱,只是这种冰箱太超前了。。。据我所知最近人们才开始考虑利用爱因斯坦他们的方法设计制冷装置。。。有。比如GPS定位系统,如果不考虑相对论效应的话,偏差会相当大,以至于完全不能用。至于光电效应就不必说了吧?最直接的应用就是光伏发电。这里所谓“四维空间”,其实就是我们习惯的三维空间加上时间这一维度。根据狭义相对论,空间与所谓的时间其实是紧密相关联的。达到光速就时间倒流,纯粹是众口不负责任的YY。根据相对论,一般物体运动到接近光速的时候,其动能会加到质量上去从而使质量趋近于无穷大以至于想进一步加速几乎不可能。事实上只有静止质量为0的粒子,比如光子,才能以光速运动。所以说根据目前已有的受到大家公认的理论,想要“坐上宇宙飞船达到光速”根本就不可能,还谈什么时间倒流……有理论认为若物体质量为虚值应该可以超过光速,而且是非得超光速不行,但该理论争议颇多,更有人认为纯粹扯淡。
没有他的质能方程,原子弹、核弹、核电站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