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觉得换我也会很犹豫,但会趋向两种选择(虽然很理想,是事后诸葛亮而已)
01.封建忠君版选择。识时务,对清朝和李自成,先选择诈降一家,择机去南方与南明抗清势力汇合,匡扶朝纲重振明朝基业。我认为只要是忠臣,务实的保存实力,就该选择类似这种办法,但明显吴三桂不是一个忠臣良将,他后期对明朝永历帝所做的一切,就说明他其心可诛。
02.现代思维版务实性选择。良禽择木而栖,在李自成和满清之间权衡利弊,选择一家,但多半还是会选择清朝,最终选择一个和祖大寿一样的结局,功成名就,兵权上交在家,善终于北京。但区别在于,不至于像吴三桂那样对明朝赶尽杀绝,对清朝降而复叛,两头不讨好,被天下人所笑,这也是吴三桂的恶名所在,他的选择,也充分反映了他的品性,对谁都没有任何底线。
其实历史不容假设,一假设都是在已知的结局上的发挥而已,所以才是事后诸葛亮,异想天开,只是一个理想的参考吧。
当时的吴三桂确实面临险恶处境,北有满清虎视眈眈,南有大顺步步紧逼。军队给养上,原先一直是仰赖明廷输送,辽东军仅控制山海关沿线,根本无法自给自足。而明朝已经覆灭,南明尚未建立,即使南明已经建立,以其可怕的行政效率,是否可以长期有效地稳定供应军需实难保证 。唯一的优势是,山海关地势险要,乃天下第一雄关。
面对这种艰难处境,如果我是吴三桂,将采取下列策略:
一、暂时归顺李自成。但归顺的条件必须是永镇辽东,避免被李自成调虎离山,同时希望李自成提供部分军需。由于山海关易守难攻,且攻占山海关后必须直面满清的压力,因此李自成很有可能同意这种归顺条件,待扑灭明朝残余势力后再来解决吴三桂与满清问题,毕竟此时李自成在华北都没有建立稳固统治,遑论全国。另外,利用李自成在北京统治混乱的时机尽量撤出陈圆圆和吴襄。
二、占领山海关西南25公里处的秦皇岛(当时确实是岛屿,后因汤河泥沙堆积,方与陆地连接,一个小岛,在混乱的局势中无人注意)。两个目的:1、发展水师,不管面对满清还是大顺,多一种攻击手段,扩张实力,在乱世尤为重要。2、发展海洋贸易。发展与大顺 、满清、朝鲜、日本的贸易。
扩张实力,资金是关键。必要时可以与南方郑芝龙合作,协助其开拓北方市场,同时通过郑购买南方的粮食(比如闽、粤、越南等),合作共赢。另外,通过其与西班牙、葡萄牙人取得联系,购买炮舰、燧发枪、大炮,以及制造火器的专业人士、熟悉西班牙步兵方阵的军人。然后效仿欧陆建立海军和火器部队。
三、局部反攻辽东。由于李自成攻陷北京,有志于天下的多尔衮必然想入关争夺天下,即使无法占领全国,能够形成南北朝局面亦是泼天大功。另外,占领华北后,亦可南北夹击,逼吴三桂投降。
预计多尔衮将从蓟州长城一带破口攻入华北。此时,吴三桂应当号召收复辽土,鼓动辽民反攻。当然,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必须在多尔衮击败李自成主力后发起(可以短期破除李自成对自己的压力),用大炮攻城,用炮舰登陆扫荡敌后。此时多尔衮将陷入两难,如回援关外,则占领的大片土地不得不放弃,而且李自成未灭,很快会卷土重来(这一点明末的历史已经证明多次);如不回援,则关外必然动荡。鉴于此时吴三桂实力不足,预计多尔衮不会轻易放弃华北已占领土,不过会停止大规模进攻,撤回部分兵力对付吴三桂。稳定局势,以待时机。
四、消耗满清实力。吴三桂应当挑拨满清内部矛盾,毕竟豪格作为皇太极长子却未能继位,其与多尔衮存在尖锐矛盾;同时与李自成联手,分别进攻满清,使其首尾难兼顾。如满清最后撤出华北,多尔衮必然声望大跌,与豪格的争夺将更加激烈。这样,满清无法对吴三桂发动大规模进攻;而李自成新败,也不可能进攻吴三桂。
五、伺机问鼎。当战略态势稳定后,吴三桂应徐徐发展,有领先数百年的知识,重点建设火器部队和海军,在攻灭满清后入关争夺天下,挟战胜满清之余威(当时可以说是神一般的存在),则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沧桑如梦,几度夕阳,关注我森,让我们一起坐观英雄成败,笑看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