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喜欢先秦史的胖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秦国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只有变法图强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已经命在旦夕,北边有胡赵,南边有蛮楚,东边大魏国已经夺取河西之地,相当于进了他家的客厅,西边有义渠少数民族的蚕食。
秦人内部私斗成风,将肥沃的土地放弃任由荒草丛生,穆公时期秦人好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全部荡然无存,
秦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必须与时间赛跑,必须在短时间里让秦国度过难关,变法求图存。
秦孝公力挺商鞅变法,大国崛起威震天下秦孝公发布全国求贤令,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走遍秦国的山川平原,实地做了考察见到秦孝公,两人相见如故、彻谈三天三夜,商鞅为秦孝公献上富国强军的变法改革措施,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
商君之法是在秦国内忧外患、岌岌可危的时候开始推行的,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一举收复河西,秦国锐士势不可挡,士气大增,攻克巴蜀、剿灭义渠国,挫败五国合纵攻秦的企图。
秦国迅速崛起成为东方五国忌惮的国家,霸主地位油然而生,虎狼之狮的秦军让敌国闻风丧胆。
商君之法是把双刃剑,推动历史进步的同时严刑峻法富国强军在那个奴隶社会,老百姓的生命和尊严一文不值,虽然当时秦法严酷,乱世用重刑才有效,但是军功制让平头百姓一夜之间获得至高无上的公爵地位,良田百亩,与氏族贵族平起平坐,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是独一无二的。
商君之法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秦国成为东方霸主,商鞅死后,依旧沿袭商君之法,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百姓深受秦法酷刑的摧残,成为统治者的驭民宝典。
我觉得在那种历史条件下,如果不进行商鞅变法改革,秦国很可能会亡国灭种,弱肉强食、土地兼并只有靠军国主义才可以存活下来,残酷的刑法只是为富国强军做铺垫和基础。
不得不说商鞅变法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进程,也是历史的进步,秦人最终站在了历史的最高点,商鞅拯救了秦国,拯救了老秦人。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
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家被杀。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
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
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
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有几位伟大的人物是这么评价商鞅的:
一、司马迁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翻译:商君,他的天资刻薄人啊。从其想干孝公以帝王之道,持浮说,不是它的本质了。再说凭靠宠臣,以及可以使用,刑罚公子虔,欺骗魏国将领高昂,不兵赵良的话,也足以证明商君的小恩惠了。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书,与他的个人行为相类似。
二、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翻译:从古代百姓赶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天的人不可以不商鞅,商鞅能让政治一定行。
三、毛泽东
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个人小结:巍巍大秦,振振商君!功在千秋,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