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悟空邀请 秦国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不外乎四点
一、秦国历代国君都是以一统天下作为最终目标,而且一直为这一目标做战略规划,从未改变为,见《过秦论》秦“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襄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还荒之心”。足见其雄心壮志。而别的国家虽有称霸的想法,却一直没有长久的规划。
二、秦国君主能审时度势,看准时机。当苏秦以“连横”之策游说秦惠文王时,秦惠文王对形势就有清醒判断说道“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未采纳苏秦之策。虽然苏秦的计策可以说是非常高明的,但秦惠文王能精准的计算到对秦国的利与弊,所以他拒绝了苏秦的计策
三、秦国重用商鞅,实行了商鞅变法,国富兵强,而且秦人鼓励战功,只要有战功就可以换来一切,在当时的社会对那些最底层的来说是这翻身的唯一机会,所以秦兵毫不怯战,勇猛过人,称之为虎狼之师!打起仗来常常是“伏尸百万,流血漂橹”长平一战就活埋赵国军队40万!
四、这也是秦国的运气,其他六国国君一代比一代昏庸,毫无志向,更无远见,内政腐败,贤能不进,对内强硬,对外软弱,屡屡遭秦国算计,外交处处被动。无不听信奸佞,迫害忠良。秦国一直走上坡路越来越强大,而六国则一直走下坡路,越来越弱,这也给秦国创造了机会。 以上四点足以说明秦国最后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的原因!
秦国优越的地理条件、人才引进策略以及孝公以来几代国君的宵衣旰食的优良家风,使得秦国终于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1. 优越的地理条件这点贾谊在《过秦论》已有充分阐述。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於秦王,二十馀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周平王东迁,秦襄公护送有功,平王便赐其岐、丰之地。秦地被山带河,地势险固,四面都有屏障和要塞。从穆公以来,常称雄于诸侯,就是凭借着其优越的地理形势。
秦国将小邑并成大城市,在险阻要塞驻军防守,高筑营垒,封锁关口,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即便六国联军压境,秦国敞开关门,让他们进去,他们还没开打便土崩瓦解。为啥?秦国地理易守难攻,谁不怕中埋伏啊?联军本是乌合之众,都是准备来分一杯羹的,可没想着先上去送命。
2. 积极的人才引进策略秦穆公重用客卿百里奚使得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使得大秦迅速崛起,秦惠王重用张仪破六国合纵,用司马错之计得巴蜀粮仓,秦昭王采用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逐步蚕食三晋之地,起用白起灭掉上百万诸侯军队,几乎相当于整个战国时期诸侯总损失兵力的一半。秦始皇起用李斯,最后一统天下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秦帝国。
百里奚、商鞅、张仪、司马错、范睢、白起以及李斯都是秦国引进的客卿,他们都是帮助大秦帝国建立的股肱之臣,没有他们,大秦至少不可能这么快就实现天下的大一统。
3. 优良家风从秦孝公谋划恢复穆公霸业的那一刻起,秦国几代君王就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为此奋斗不已。秦惠王、秦昭王、秦始皇等几代人牢记孝公的教诲,不但取得了秦穆公朝思暮想的河西之地,更是兼并了西周、东周,消灭了各国诸侯,南取百越地区,统一天下。
4. 客观条件自晋文公称霸中原以来,晋国就成为了阻止秦国东进的噩梦。三百年后的三晋分离使得秦国终于有机会将其各个击破,从而东进中原腹地。
反观其他诸侯,不是缺乏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就是昙花一现的用人政策。魏国、楚国也曾变法,但终究打破不了君死法亡的魔咒,因为贵族的利益使得变法几乎不可能。而即便有廉颇、李牧这样的悍将,遇上目光短浅的赵王也是改变不了灭亡的宿命。
结语:秦国集所有的优势于一身,才能成就了一统天下的大业。您认为呢?
我是“读春秋思无忌”,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也欢迎大家关注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