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能源网
手机端
首页 > 光伏人物>详情

为什么有些人说感觉到莫言在一夜之间被推下神坛?

来源: admin 发布于:2022-06-09 20:56:30

中国的文坛上从来没有神坛,哪有神坛上的莫言?他那低俗阴暗猥锁的作品,在中国文坛上,充其量属三流作品,这是莫言在中国文坛上货真价值的位置,这个定位是合适的,莫言不应当感到委屈。如果有人认为在下是在攻击莫言,那就请把莫言的作品与鲁迅,茅盾,巴金,曹愚,老舍,沈丛文,金庸……等人的作品拿来比一比,高下立见,莫言的作品该属几等一目了然。仅凭西方人抱着某种不可告人的动机,发一个诺奖就把莫言推上中国文学神坛?未免太低估国人的判断力了。

我研究中国历史,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几千年,只有毛主席为人民打天下,才真正改变了历史。自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任人宰割,割土赔款,受尽屈辱。清末民初,保皇党、革命党、这个党、那个党,各种党,都在中国大舞台表演过。维新论、立宪论、三民主义,各种理论,都在中国实践过。但无一成功,都救不了中国。最后只有社会主义救中国。只有毛主席领导人民打天下,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才使中国从一百多年的屈辱状态走出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真正的大国强国。

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水平到底如何?

公元前202年,项羽从垓下一路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项羽过江,但被项羽拒绝。他把自己心爱的战马送给亭长。然后他徒步与追兵战在一起。在项羽的最后一战中,他一个人杀汉军几百人,身受十几处伤。

项羽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命令所有士兵下马作战,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反击,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句号。但也为千载年来的人们留下一个问号:“为什么项羽在明明可以逃走的情况下,反而在死战后自杀?”

其实,项羽在用最后的一战来祭奠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项羽的亚父范增。自从范增加入项氏,项氏几乎是顺水顺风,而项羽赶走范增后,不到两年,就在垓下被围。此时项羽心灰意冷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心中最大的依靠,那个关键时刻给他提供建议,让他扭转乾坤的范增已经去世。

因此,项羽已经感到自己再也无力东山再起了。因此自杀身亡。那么历史上的范增究竟有多厉害,当他离开后,不可一世的项王仅仅不到两年就被逼自杀。今天我们就借助史料分析一下,看看历史上唯一一个能和张良分庭抗礼的人到底有多厉害!

1)范增,反秦最黑暗时代的一盏明灯。公元前209年,反秦的先驱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举行起义,在极短的时间内,这股不到九百人的起义队伍,迅速影响到整个秦帝国,一时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起义势力遍及整个大秦帝国。

陈胜吴广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聚集了上百万人的军队。西入函谷关,直接威胁到大秦的帝都,咸阳。秦二世大惊失色。派出了一个皇家收粮官章邯,带领着几十万修陵的罪犯,来抵抗西入关中的起义队伍。

在起义军发展的大好形势下,陈胜这时候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第一,陈胜开始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据说陈胜称王是因为手下的人苦劝,甚至到了如果陈胜不称王就要集体抹脖子的地步。

这个极不可信,当时陈胜称王之前就曾咨询过手下的谋士。至少有三个劝阻他不要称王。因为他的威望不够,如果他可以称王,那么他的手下都会称王。到时候队伍就分崩离析了。陈胜不听!

第二,陈胜杀了吴广!

吴广在攻荥阳的时候,遇到了阻力,久攻不下。就被手下田臧杀了。田臧给出杀吴广的理由非常奇葩:“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

意思就是二把手吴广骄横,不知道用兵,于是田臧就把他杀了。为了避免打败仗。理由非常可笑,但陈胜不但没追究,还把田臧提拔到吴广的位置。结果田臧和秦兵一遇,全军覆没!

因此是陈胜杀了吴广,用垃圾代替吴广,然后全军覆没。

有了这么多昏招,因此起义军很快四分五裂,陈胜被杀,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陈胜的迅速败亡,很吓坏了一帮人。让他们认识到秦朝的强大实力。很多人就开始打退堂鼓了。这时候一个七十岁的老头站了出来,一番话给起义军指明了方向,这个人就是范增!

范增生于公元前277年,在他57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宏伟目标,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范增是有幸亲眼目睹了这个伟大的时刻,可是一点也不高兴。因为,秦帝国已经建立,大秦再也不需要人才了。

因此像范增这样的大才,就再也没有用武之地了。因此我们会非常奇怪,为什么像韩信这样的兵仙会穷困潦倒,像张良这样的大才会流落江湖。因为向上的晋升通道已经没有了。

范增这样的顶级谋士,在山野中等待了大半辈子,已经七十岁了,终于等到需要他的一个时代。

2)范增,最早看穿时代的人!陈胜吴广的死亡让起义者人心惶惶。但不起义一样是活不下去。而范增这样的人不是活不下去,而是为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郁闷无聊。现在天下的秩序终于打乱了,范增建立功业的机会来了。

范增没有找别人,而是找到项梁。因为范增看了这群起义领袖,也就是项梁有成就一番事业的志向和素质,其他的不过是乌合之众。

他找到项梁的时候,项梁也正在迷茫和彷徨。不知道该怎么往前走。这时候范增给项梁分析形势:

第一,陈胜和吴广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自己本身底蕴不厚,又率先称王。开了不好的先例。既然人人都可以称王,陈胜吴广就无法从根本上约束部下。因此部队分崩离析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第二,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楚国最无辜。而楚国中尤其是楚怀王,被秦国欺骗,客死他乡。因此楚国人是最愿意反抗秦国的。你只要找到楚王的后代,立作楚怀王,楚国人就会团结在楚怀王的大旗下。

第三,项家在楚国世代为将,特别是楚国大将项燕,最后死于抗秦。只有你拥立楚怀王是名正言顺的。并且你会受到将士们的拥戴。

范增这一番话才真正解决陈胜吴广留下的恶例,就是人人都可以称王。部队缺乏凝聚力。楚怀王一立,原楚国人找到了组织,很快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项梁此时表现有点骄傲。范增就劝项梁,虽然我们的力量增长比较快,但相对于大秦,还是相差的很远。秦国任然有短时间动员大部队的能力。因此还是要小心点。可惜的是,项梁有点太乐观了,没有听进去。

公元前208年九月,项梁率军在东阿击败了章邯的军队,然后乘胜西进,又在定陶再度击垮秦军。而同时,项羽、刘邦在雍丘与秦军交战,也取得大胜,并且斩杀了三川郡守李由。

形势如此顺利,更让项梁高兴了。他感觉范增真是太厉害了,只几句话就把复杂的局势理清,起义军马上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而相对于秦军,变得越来越弱,越来越好打。其实项梁没有错,在顺境中容易骄傲轻敌,非常自然。

没有多久,在秦二世的支持下,章邯带领大军卷土重来。几十万人迅速包围定陶,把项梁包了饺子。项梁没想到秦军在极短的时间竟然聚集这么多军队,一时大意,就被包饺子了,最后战死。

这时候章邯也犯了一个大错误,杀了项梁后,他觉得楚军也不过如此,没有趁势穷追不舍,把楚怀王和项羽、刘邦解决掉。也可能章邯的军队是秦国的举国之兵,不能打旷日持久的战争,要迅速灭掉六国。因此,灭掉了项梁后,章邯马不停蹄的赶往赵国。

项羽、刘邦和楚怀王,逃过一劫!

3)范增,项羽的主心骨!项梁死后,历史上并没有交代范增的选择。但我们从后面项羽称范增为“亚父”,就可以看出,项梁死后,项羽选择深信这个曾经为项梁指明方向的人。以项羽的骄横和勇猛,对范增毕恭毕敬,可见项羽在关键时刻是依仗范增的计谋走出来的。

项梁死后,由于项羽太年轻,因此楚怀王选择用年龄更大的宋义和刘邦。公元前207年,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封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宋义为主帅率兵五万前往救赵。这时候项羽仅仅25岁。

项羽就是再勇猛,也不是没脑子。军权在宋义手里。宋义带着军队行至安阳,就不走了,在这里安营扎寨,四十六日天没有动静,不再进军。项羽如果没有范增的支持,肯定不敢动宋义一根汗毛。

但这时候范增支持项羽。并且选择的时机非常好。在安阳待了四十六天。外面的天气是阴雨连绵,士兵又累又饿,宋义在账中饮酒作乐。章邯四十万秦军围住赵国的巨鹿,赵国岌岌可危。

这时候,作为当时的顶级战略家范增,肯定是对宋义的做法嗤之以鼻,这是典型的自取灭亡。让章邯个个击破,到最后没有一个人能活着。因此范增肯定去找项羽了,也像当年一样,给项羽分析一下形势,因此项羽才有胆子杀宋义。

我们可以看到,项羽杀了宋义之后,不但没有任何事,反而让楚国更加团结。杀了主帅这么大的事,不但没有任何副作用,反而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是不是有点不正常。

因此,杀宋义不是项羽的个人行动,而是范增谋划好的,联合很多项梁的部下完成的。项羽这时候展现出来杰出军事家的特质,派出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两万士卒渡河,盯着章邯给王离军输送粮食的甬道打游击。然后项羽率领全部兵马突然渡河,几天之内和秦军大战九次,击败章邯。

章邯一退,项羽率军继续北上进攻王离。这时候项羽带兵冲锋在前,所向披靡。楚兵以一当十,呼声动天,各路围观的诸侯军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与项羽一起进攻王离。一番血战之后,生擒战国四大将王翦的孙子王离,秦将涉间不愿投降而自杀。

巨鹿之战的大胜,是范增和项羽第一次亲密合作的结果。项羽的勇猛和范增的计谋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打赢了至关重要的一战。当项羽在和秦军主力血战的时候,刘邦才比较顺利的进入咸阳,灭亡了大秦。

范增的眼光有多狠,可以说范增深通人性。他只看了刘邦在咸阳的所作所为,就知道刘邦是项羽唯一的对手。我们看刘邦在咸阳做了什么:

第一,贪财好色的刘邦,没有在帝都咸阳找美女,索财宝。非常不正常。说明刘邦所图极大。

第二,刘邦拿走了秦朝所有的文档。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

第三,在关中“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收买人心。

因此范增极力建议项羽杀刘邦。可惜的是,项羽心中不想杀刘邦。因为项羽觉得刘邦没有做错什么。于心不忍。因此项羽不管范增如何暗示或明示,项羽就是不动。这说明项羽根本没有认识到刘邦的可怕。

因此当项羽被困垓下的时候,每每想起鸿门宴这一段,后悔的肠子都青了。如果要在鸿门宴杀了刘邦,哪里还有这么多破事,也不会把自己逼上绝路。这也是项羽后来不愿意回江东的原因。最好的机会是自己亲手放过的。而亚父范增早就知道了自己会有今天,拼命阻止,只是自己太笨了。看不出来!

即使是鸿门宴没有杀刘邦,也没有关系。从公元前206年,刘邦和诸侯每一次叛变,项羽和范增的组合一样让刘邦毫无机会。最著名的就是彭城之战。刘邦有56万,而被项羽率领三万人打的落花流水。有范增在,刘邦还是不行。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困荥阳,听了陈平的建议,用了一个极其非常低劣的离间计,就让项羽上当,把范增赶回家。范增在回家的路上,又气又恼,悲愤的去世。

而没有范增的项羽从此江河日下,最后被刘邦围在垓下,一路突围到乌江边上。最后无脸再回江东,没有脸再见父老,悲壮自杀。

因为他最终明白了,如果不是他亲手赶走亚夫范增,也不会有这样的屈辱。人总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综上所述:范增是一个秦末汉初的顶级谋士。一流的战略家。在陈胜吴广失败后,起义首领找不到出路的时候,范增给项梁指明了方向。让起义军重新奋斗在楚国的大旗下。在项梁不幸战死后,范增又辅佐项羽。从此项羽的勇猛和范增的智谋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所以西楚霸王才所向披靡,势不可挡。而反秦势力也在短短两年之内灭掉强秦。但项羽后来有了成就之后,就不怎么听范增的建议。更是在鸿门宴放走刘邦留下后患。即使这样,范增和项羽组合仍然打的刘邦找不到北。可惜的是,项羽竟然听信拙劣的离间计,赶走了范增,自己也不到两年就被围在垓下。自杀身亡。由此可见范增的计谋有多么厉害!

【范增是秦末第一谋士,张良、陈平联手才能对付。】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反秦,一百多万起义军,分属于数十个不同的派别,出现了一大批谋士,张耳、陈余、孔鲋、张良、范增、郦食其、陈平、蒯通(蒯彻)、娄敬、叔孙通等等。孔鲋、叔孙通、娄敬都是儒家,儒家只能当朝廷的博士,他们的政治主张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大;张耳、陈余不是单纯的谋士,他们还是带兵打仗之人。把这五个人排除之后,著名的谋士就剩下范增、张良、陈平、郦食其、蒯通五个人。综合评定而论,范增是天下第一谋士,张良只能屈居第二,陈平则排名在第三,郦食其之谋以舌辫著称排名第四,蒯通之策近乎馊主意排名第五。

范增是安徽巢湖市居巢区人,天下反秦时他已经七十岁了,范增精通兵书战策,好为奇门遁甲,范增之策有阳谋也有阴谋,纵横家是战略,兵家是战术,范增有纵横捭阖的战略风范,也有决胜千里的兵家权谋。范增出场的时候,正是陈胜被庄贾杀害之时,各路起义军和六国诸侯派系林立,楚国的反秦力量也分成几大派别,天下反秦大业处于低潮时期,范增一出场献给项梁的战略谋划,顷刻间就扭转反秦大业的颓废之势。

陈胜王死了以后,陈胜的部将秦嘉立楚国贵族景驹为楚王,项梁派兵击败了秦嘉,合并了秦嘉的军队,拥兵10万,景驹逃跑死在了梁地(开封东)。章邯秦军先头部队到达粟地,项梁派朱鸡石、馀樊君领兵交战,馀樊君战死,朱鸡石兵败逃到胡陵(山东鱼台县),项梁引兵入薛城(山东枣庄南),杀了朱鸡石。东阳人陈婴拥兵2万多,自己不敢称王左顾右盼;陈胜的部将吕臣父子组织了苍头军,号称二十万其实只有10万,吕臣杀了叛徒庄贾,苍头军在魏国和楚国之间摇摆不定;刘邦在沛丰一带有兵2、3万,楚地数千人的队伍不计其数,项梁召集各路义军到薛城开会,刘邦也前往薛城参加了会议。

范增前往薛城,对项梁说:“陈胜王为什么失败呀?秦国攻灭六国,楚国的灭亡是最冤枉的。想当初,楚怀王被秦昭襄王诱骗到秦国,楚怀王受尽屈辱死在了咸阳,楚国人怜惜怀念到今天。所以,楚国的预言家“南公”预言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首义之后,不拥立楚怀王的后裔,却自己称王了,对楚国人没有号召力怎么能长久呢?将军你江东起兵后,楚国的各路义军争相归附将军,什么原因呀?因为将军世代为楚国将军,大家都盼望着将军能够复立楚怀王的后裔为楚王,树立起一面团结人心众望所归的大旗。”

项梁听从了范增的建议,派人到民间寻找楚怀王的后裔,楚怀王的孙子熊心流落民间给人放羊,项梁把他找了回来,拥立为楚怀王,顺应民心民意。楚地的各路义军,都团结到了楚怀王熊心的周围,项梁的10多万军队,吕臣父子的10万苍头军,刘邦的2、3万兵马,陈婴的2万东阳兵收为楚怀王的近卫军,诸多小股的起义军也都归顺了楚怀王,重新整合的楚国军队不下30万。楚怀王封陈婴为上柱国,和楚怀王一起建都在盱台,项梁被封为武信君。

范增出山后首次谋划,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立楚怀王熊心为王,不但团结整合了楚国的反秦力量,也在六国各路起义军中竖起了一杆大旗,基本形成了反秦的统一战线。楚怀王逐步上升为天下反秦的领袖,可以这样说,范增的这一战略谋划奠定了反秦大业成功的基础。几个月后,项梁引兵北上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救援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随后,刘邦和项羽攻破城阳,在濮阳城郊大破秦军,秦军收缩濮阳城。转攻定陶没有得手,西攻邕丘大破秦军斩李由,项梁由是沾沾自喜有点骄傲了。

项梁骄傲而导致定陶战败身亡,楚国损失了数万人马,但是吕臣、项羽、刘邦率领的近20万楚军主力犹存。吕臣10万苍头军退守彭城东,项羽5万江东军退守彭城西,刘邦3万沛丰军退守砀郡。楚怀王熊心从盱台前往彭城,收缴了吕臣、项羽的兵权亲自掌管军权,任命吕臣为司徒,吕臣父亲吕青为令尹(宰相),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唯独没有收缴刘邦的兵权,刘邦为砀郡长武安侯。章邯击破项梁楚军后,错误的认为楚地之兵不足为忧,随即北上转攻魏、赵、代、燕。

章邯秦军攻破邯郸,赵王歇、张耳数万兵退守钜鹿,王离兵团包围了钜鹿,赵王数次请求楚怀王出兵救援。楚怀王决定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率15、6万楚军主力北上救赵,刘邦率3万偏师攻打秦关中,这个一正一偏的战略决策,是反秦同盟和秦朝的大决战。楚军15万主力救赵,会合各路诸侯兵20多万,总兵力达到40多万,和章邯秦军40万决战钜鹿;刘邦率偏师3万攻秦关中,可以牵制30万秦关中军团,避免秦关中军团驰援钜鹿战场。

项羽钜鹿战场和刘邦关中战场,是相互联系、彼此牵连、相互声援的。如果项羽不抗住章邯40万秦军团,刘邦攻击关中不会轻易得手;如果刘邦不攻击关中,秦30万关中军团极有可能北上增援。楚怀王的这个战略决策,主意到底是谁出的史书没有记载,肯定不是陈婴、吕青、吕臣出的,这三个人在秦末战争中再也没有大的贡献。这个战略谋划很可能是范增、张良,范增是楚怀王身边的谋臣,张良是刘邦的谋士,范增更容易接近楚怀王,很可能是范增策划的,因此范增成为北上救赵楚军主力的第三把手。

项羽杀宋义夺取楚军军权,不知道是不是范增谋划的,但是,项羽率领15、6万楚军主力,和20多万诸侯联军一道战胜秦军,围歼王离兵团,一定有范增的谋划,否则,项羽是不可能把范增称为“亚父”的。刘邦率三万偏师进攻关中,拱卫咸阳外围的秦关中军团有30万,战略要地荥阳、洛阳防线,秦军超过了10万。刘邦攻打昌邑(许昌)郑州时,高阳狂徒郦食其投奔,成为刘邦身边仅次于张良的谋士,张良为刘邦谋划策略,郦食其为刘邦说城劝降。

刘邦以3万兵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张良的“避实击虚”战术建议功不可没。以3万兵强攻、硬取荥阳、洛阳、函谷关,就是把3万兵打光,也不可能突破荥阳防线。南阳宛城有秦军5万,丹江、西陵主要是蕃兵,武关有秦军5万,关有秦军5万,蓝田、潼关兵力空虚,绕道南阳避开秦军主力,进攻秦军相对薄弱的地区,便于各个击破,取得意想不到的战略突破,刘邦先于项羽2个月打进关中。

范增和张良的第一次正面交手,就是项羽率军想进关中,刘邦挡着不让进。项羽兵40万、刘邦军10万,双方实力众寡悬殊。刘邦手下司马曹无伤暗中投靠项羽,范增言刘邦在山东的时候好酒及色,这次进入关中:“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项羽听从范增建议:“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张良私交甚厚,连忙赶往刘邦军营给张良报信,张良预先知道了项羽、范增的底牌,鸿门宴上范增、张良打成平手。

项羽40万兵、刘邦10万兵,力量对比悬殊天平向项羽倾斜,曹无伤给项羽暗通款曲,项伯给张良报信天平反正,双方的暗斗走向明争,张良为刘邦预备多种应急手段,刘邦遂前往鸿门赴宴。事先项羽、范增商议好暗杀刘邦的计划,鸿门宴上范增数次举,暗示项羽对刘邦动手,项羽的犹豫不决没有摔杯为号,范增铤而走险诏项庄进帐舞剑,“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挺身而出化险为夷;樊哙闯宴则项羽亦有性命之忧,刘邦乘机率人逃脱,留下张良一人周旋。

鸿门宴后,范增和项羽密谋而“上下其手”,阴谋瓦解了刘邦称“关中王”,也阴谋瓦解了齐王、赵王等人的势力,建议楚怀王分封十八路诸侯,项羽自称楚霸王领九郡之地。项羽阴命衡山王、九江王截杀义帝楚怀王,不见得是范增的主意,但是义帝楚怀王被截杀,天下登时大乱。田荣并王三齐拥兵十几万;燕王臧荼合并辽东王韩广;陈余起兵拥立代王赵歇复为赵王,攻灭常山王张耳拥兵十几万;刘邦兵出栈道、陈仓,合并关中三王,拥兵20多万出。

前206年4月,刘邦封汉中王,张良离开刘邦扶保韩王成,前205年2月,刘邦出函谷关。殷王、河南王、魏王豹遂降,击败韩王昌,立韩王信为王,张良离开刘邦一年后再次扶保刘邦,刘邦在洛阳发《讨项羽檄文》,一定是张良的谋划。刘邦彭城之败,固然是刘邦轻敌所致,但是张良、韩信也脱不了干系,韩信会兵来晚了,张良出谋划策不力比不上范增。彭城兵败之后,汉军集结荥阳,刘邦战略决定张耳、韩信开辟第二战场,刘邦固守荥阳吸引项羽30万楚军进攻,一定有张良的主意。

荥阳会战打了一年多时间,楚汉相争决战荥阳打的就是消耗战,实际上打的就是后勤保障,楚军粮草兵源不断,而汉军粮草兵源不足,张良始终拿不出锦囊妙计帮助刘邦。荥阳粮尽之时,韩信迟迟不予增援,坐等荥阳城破刘邦战死。刘邦听从陈平之计,以四万斤黄金贿赂离间项羽君臣,项羽开始疑心范增等人,削夺范增等人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定也,大王好自为之,请赐骸骨归田养老。”项羽准许了,范增未回到彭城,半路上突发心血管病而死。

范增虽然死了,荥阳会战刘邦败局已定,这就是范增所说:“天下大事定也”。范增的谋略之高,建议立楚怀王熊心,树立了统一战线的大旗,秦国最终灭亡。楚汉相争二年,为项羽谋定“彭城战役”、“荥阳会战”之胜利,张良、陈平二人联手,使用阴谋诡计方能制约范增。范增突发心血管疾病而亡,司马迁记载为背疮而死,而背疮实际上是心血管病引起的。范增死后,项羽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项羽楚军战略形势则急转直下,项羽一败成皋战役、二败广武战役,丢失成皋、洛阳、广武、荥阳,从此走上灭亡的道路。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推荐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