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是乾隆初中期名臣刘统勋的儿子,父子二人都官至大学士,成为乾隆时期官场的佳话,但是刘统勋的官职权力比儿子刘墉还要大一些,下面就来说一说仕途巅峰时期的刘统勋到底有多厉害,权力有多大。
刘统勋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刘是康熙朝进士,虽不是朝廷重臣,最后却也官至四川布政使也算是地方高官,而且刘是清朝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清官,因此刘统勋自幼就受到家庭熏陶,在雍正二年(1724年)刘统勋考中进士,此后在雍正朝刘统勋一直担任庶吉士、上书房行走这类文书似的官职,虽然官职不大,但始终都在中央,也因此能被乾隆所赏识。
乾隆继位后刘统勋迎来了仕途巅峰,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登基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自然会对雍正朝的重臣进行裁汰,从而提拔重用自己信任和欣赏的人,刘统勋就是这个让乾隆信任和欣赏的人。
刘统勋正是凭借打击雍正时期的心腹重臣张廷玉和满洲贵戚讷亲而出头,雍正临终前以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为顾命大臣辅佐青年乾隆。
张廷玉早些年是谨慎谦恭的大臣,但是随着张廷玉的官职越来越大,越受雍正信任和重用,晚年的张廷玉有些固执激进,张廷玉与鄂尔泰不和,大搞满汉大臣之争,张廷玉为汉臣之首,鄂尔泰为满臣之首,所以两人在乾隆初期大搞满汉党争让乾隆是十分不满。
乾隆登基后不久鄂尔泰重病缠身,康熙朝四大辅臣之一的遏必隆之孙讷亲上位,大有替代鄂尔泰成为了满臣之首趋势,同样张廷玉与讷亲也是不和,讷亲是相对年轻的满洲贵戚,靠的是家族关系才青云直上,所以讷亲为人更加狂妄。
刘统勋在乾隆六年(1741年)刚刚因母丧守孝归来,被乾隆任命为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高官,主要职责就是监察百官,相当于现代的中纪委书记。
出任左都御史之后的刘统勋第一件事就是弹劾了张廷玉和讷亲,其实这也是当时乾隆的本意,乾隆本意是想打击张廷玉,毕竟雍正时期的顾命大臣果亲王允礼、庄亲王允禄、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四人,当时允礼已经去世,允禄被乾隆故意牵扯到了废太子胤的儿子弘逆案之中,也已被乾隆削去权力,鄂尔泰当时重病缠身,只剩张廷玉一人还手握大权,所以乾隆为了巩固皇权必须对张廷玉进行打击和压制。
但是张廷玉是三朝老臣,父子两代大学士,政治势力非常深厚,乾隆也不便贸然裁撤张廷玉,所以乾隆故意任命清廉正直、秉公执法的刘统勋出任左都御史,他料定刘统勋势必会对张廷玉结党之事进行弹劾。
就这样清廉正直的刘统勋就成了乾隆手里的一杆枪,他在左都御史任上第一时间就向张廷玉开了枪,刘统勋同时弹劾了三朝老臣张廷玉和满洲贵戚讷亲,当时震惊朝野,大家都以为刘统勋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乾隆却出来力挺刘统勋,将二人罢官停职。
当然,乾隆只是象征性的将两人罢官,乾隆不可能真的因为刘统勋的一些微小错误的弹劾真的把张廷玉往死了整,而讷亲则是乾隆故意做出的姿态,一同将他和张廷玉罢官显得不偏不倚,后来乾隆很快就启用了二人,不过乾隆对张廷玉是刻意打压,对讷亲则是提拔重用。
刘统勋也因为弹劾了两大重臣一时之间名声大噪,从此之后刘统勋直言敢谏的名声闻名天下。
刘统勋不止是直言敢谏的清官廉吏,他还是一个治水小能手,刘统勋不仅善于治水,还在这期间惩治了很多借着治水之机贪赃枉法的官吏。
大学士高斌也是一个治水能手,而且他还是乾隆非常喜爱的高贵妃之父,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时候,乾隆曾让高斌出任河道总督负责治理江南水患,结果高斌借此机会大肆贪腐治水钱财,拿江南百姓的生命开玩笑,当时的江南御史都不敢弹劾高斌,只因他位高权重,其女还是乾隆得宠的贵妃。
刘统勋当时为翰林院掌院院士兼刑部尚书,乾隆派他去江南巡视治水问题,结果刘统勋很不客气的就把高斌弹劾了起来,事后高斌被乾隆革职查办,江南所牵扯官员该杀的杀了,该抓的抓了起来,江南水患才得以整治。
在清代水患是威胁民众的最主要自然灾害,清代一直也很重视治水,但是治水的工程需要大量财力,这也成为了滋生贪官污吏的地方。贪官横行,朝廷的治水钱款被贪墨,那治水肯定起不到效果,刘统勋除了弹劾了高斌之外,他之后又多次弹劾检举这些贪墨治水钱款的河道官员。
之后乾隆索性直接任命刘统勋为河道总督,负责治理河务。刘统勋深知治理河务必须从人心抓起,刘统勋上任后几次微服私访查出了这些河道内部的贪腐官员,将他们全部抓起来严惩,由此河道内部官员都很畏惧刘统勋,开始秉公齐心治理河道。
在刘统勋的治理下黄河水患不再殃及百姓,运河河道也得到有效疏通和治理,在治理水务问题上刘统勋秉公执法,细心体谅百姓之困难,给他在民间赢得了非常高的名声,民间都称刘统勋为“刘青天”。
刘统勋凭借自己清廉正直和秉公执法深得初中期励精图治的乾隆喜爱,刘统勋很快就官至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在不设宰相的清代虽说官至大学士就可以算是宰相,但是清朝官场也有言大学士不兼军机大臣不算真宰相,而刘统勋仕途巅峰时期身兼军机大臣、大学士、河道总督、吏部尚书和国史馆总裁以及《四库全书》总纂官,可谓是集大权于一身的宰辅之人,刘统勋算是乾隆初中期最为得力的助手和股肱之臣。
刘统勋的官职权力要比儿子刘墉还要大得多,刘墉因为父亲刘统勋在中央任宰辅的原因为了避嫌,所以大多数时期都是在地方任职,直到刘统勋去世后刘墉才得以调进中央任职,但是刘墉仕途巅峰也只到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与他老爹刘统勋的军机大臣等官职相比还是差了一些。
要想知道刘统勋的权力有多大,有多厉害,参考一个乾隆中后期的另一个权臣、大贪官和就知道了。
和当的很多职务基本都是刘统勋玩剩下的职务,和仕途巅峰时期就是首席大学时兼首席军机大臣兼吏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院士,看看这些是不是刘统勋玩剩下的,当然总的来说和的权力还是要比刘统勋大一些,但也可以看出乾隆初中期对刘统勋的依赖和信任。
而后来以刘墉为首的御史集团之所以敢正面弹劾和,也是因为刘墉借着父亲刘统勋的政治资源,外加自身清正廉洁,才得到了御史们的拥护,能与之正面交锋。
刘统勋与和可以说是乾隆初中期和中后期两大最为信任,最受重用的股肱之臣,不过他们俩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刘统勋一生为官清正廉明,秉公无私;而和虽然非常有头脑和才能,却成为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大的贪官。
刘统勋与和这两个风格极端的乾隆重臣也代表了乾隆早年和晚年的风格,乾隆初中期是一位非常励精图治的英明帝王,因此他需要像刘统勋这样的廉吏能臣为他治国;而中晚期的乾隆则是偏于享乐堕落的帝王,他更加倚重和能帮他解决他享乐的问题。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刘统勋在上朝的路上病逝,乾隆得知刘统勋在上朝路上身体出现问题后立刻派驸马福隆安携太医前去诊治,刘统勋最终还是病逝,乾隆得知刘统勋去世的消息后非常悲痛。
后来乾隆更是亲自到刘统勋府上吊唁,乾隆来到刘统勋家里才发现刘统勋作为大清宰辅之臣居然家徒四壁、门楣窄小,乾隆当场为之流涕,悲痛对身边的人说自己从此失去了一位治国的得力助手。
刘统勋死后被乾隆追谥为“文正”,这在古代是文臣之中最为无上荣耀的谥号,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基本是不会轻易把这个谥号赐给大臣。
纵观满清历史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大臣只有八人,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其中汤斌、刘统勋、曹振镛和曾国藩四人是完全凭借自身出众的能力和高尚的品行得到皇帝的认可,而其他四人则是因为是皇帝老师的尊贵身份才得到了这个谥号。
即便在历史上刘统勋的儿子刘墉比他名气还要大,但是刘墉死后也只是得到了“文清”的谥号,比父亲刘统勋的“文正”谥号还差了一些。
刘统勋的祖父刘必显在顺治时期是户部员外郎,官职虽然不大,但作为主管财物的官员却是十分有操守,也是一代清官。刘统勋的父亲刘官至四川布政使,是地方高官,作为地方高官更是操守清正,能体会民间疾苦,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刘统勋的儿子刘墉在历史上向来非常有名气,也是清代清官廉吏的代表,最著名的就是刘墉智斗大贪官和,最终刘墉还主审了和一案,也被后世称颂。可以说刘统勋祖孙四代都是清官廉吏的典型。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刘统勋为相近二十年,成为乾隆皇帝的肱股之臣,一生操劳,以七十五岁高龄猝死于上朝途中。刘统勋是为官清廉,为人刚直,为政出众,在德和才两方面都做到了极致的大臣。乾隆皇帝评价刘统勋:“遇事既神敏,秉性原刚劲。进者无私感,退者安其命。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刘统勋雍正二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出任编修。整个雍正王朝,刘统勋一直默默无闻,直到乾隆登基后,他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仕途才开始走向快车道。
乾隆二年,学习完治水之法的刘统勋,被提拔为刑部侍郎,副部级;乾隆六年,丁忧期刚过,他又立刻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跨入正部级行列;乾隆十七年,入阁军机处,步入乾隆朝政治核心圈。
那么,刘统勋到底做过什么?以至于乾隆帝因为他的去世涕泣不止呢?
刘统勋为官清廉,堪称士林表率大清王朝的腐败,在列朝列代中属于比较严重的,官员们一个个都养得肥肥的。其实大清的官员们,待遇要比大明好得多,除了高工资,还有很多默认的官场潜规则,比如火耗银等。可是人的欲望无止境,大清的高福利还是没能止住官员们的腐败。
刘统勋比较另类,为官清正廉洁,一生无所积蓄。到他去世后,乾隆皇帝亲自上门吊唁,才发现刘统勋家门楣低矮,陈设简朴,完全不像个宰相之家。
也正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清廉作风,让他保持了高贵的品性。满清的腐化堕落,从最鼎盛的乾隆朝开始,越发不可收拾,形成一股不可遏制的歪风邪气,败坏了士林风气。
即便像张廷玉这样的国之柱石,晚年也没有摆脱营私的窠臼!
刘统勋为人刚直,堪称贪官伐木机弹劾张廷玉和讷亲,堪称刘统勋的经典之作。张廷玉晚年通过家族联姻的方式,自肥家族。当时的舆论矛头直指张廷玉,抨击他的家族在他的护佑下,相互举荐。讷亲专横跋扈,只要他的命令,无论是否合理合法,都要求下属必须照办。
刘统勋建议乾隆,三年内不要提拔重用张廷玉,对讷亲严厉批评!
张廷玉和讷亲都是宰辅级忠臣,前朝元老,刘统勋顶多是政坛新星,刚刚步入正部级,资历浅得很,就敢直接弹劾帝国宰相,而且用词如此尖锐,毫无顾忌。
乾隆选择了力挺刘统勋,他出人意料地直接将张廷玉和讷亲免职!刘统勋虽然对二人的作为很反感,但一棍子打死恐怕也不是他的意愿,或者不是他敢想的。估计跟乾隆皇帝想清洗前朝旧臣,建立自己的班子有很大关系。
但不管怎么说,刘统勋在乾隆的襄助下,一炮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从此贪官污吏们,听到刘统勋的名字脑瓜就嗡嗡的!
刘统勋作为宰辅,不是死守在京城,一遇到疑难杂症,他就被乾隆派遣到地方解决问题。刘统勋每到一处,就成了贪官们的伐木机,成片成片地往下倒!
刘统勋为政出众,堪称治国能臣最难能可贵的是,刘统勋不是死守道德说教的书呆子,他之所以能成为乾隆的肱股之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极其出色的能力。
《清史稿》说刘统勋“以决疑定计见契於高宗”,被乾隆誉为“真宰相”。科举制四书五经体制选拔出来的官员,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很多官员能说不能做,“高分低能”,理论一套一套的,到实际工作中就抓瞎。
比如,刘统勋治水患,每到一地他总能发现天灾背后的人祸官员们的不作为,甚至贪污腐败!这些地方官很狡猾,他们一般都团伙作案,形成复杂的利益链,外人一般很难查出漏洞。监察官员很容易被迷惑,往往治标不治本,甚至弄成糊涂案。
我们发现,刘统勋自乾隆十一年,担任漕运总督开始,他每到一地,从来都是天灾人祸一把治。最典型的就是河南祥符黄河决堤,刘统勋到达后,地方官员抱怨治河的干草收不上来,导致了工程延误。
刘统勋很聪明:干草不是稀奇的东西,朝廷有拨款,为何收不上来呢?他来了个微服私访,结果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在某个地方聚集了几百辆车的干草,送草的百姓在那里哭。刘统勋私下一打听,原来是收草的官员向他们索要贿赂,否则就不要。
老百姓辛辛苦苦将草大老远送来,给贿赂就所剩无几,不给贿赂就卖不出去,再拉回去两头损失!这些官员就这么可恶,拿准了老百姓的心理,死劲卡脖子!
刘统勋一次私访,就搞清楚了渊源,回到衙门就绑人!
他的这种敏锐和亲身调研的精神很难得,乾隆十七年,为了编撰《西域图志》,已经五十五岁的刘统勋,带着测量队,亲自爬遍了天山、喀什湖地区。
刘统勋为官五十年,为相十几年,光治水就治了三十几年,几乎成了清王朝的“大禹”,就是因为他真能解决问题,无论多复杂的情况,他一到,总能找到根源,总能对症下药。
这就是刘统勋牛的地方,他既是能力出众的专业型人才,同时又有不畏权贵的刚直不阿,和个人清正廉洁的作风,这些条件加在一起,让他能做到不受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地为民请愿,为国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