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能源网
手机端
首页 > 光伏人物>详情

秦始皇嬴政为什么要留下赵高这个祸害?

来源: admin 发布于:2022-06-01 07:51:29

原因很简单,就是秦始皇帝从来没有认为赵高是个“祸害”。

先要说明一下的是:赵国不是阉人,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太监”。赵高的身世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说的很明白:

“赵高者,诸赵疏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世世卑贱。”

寥寥数语,但信息量极大。第一“诸赵疏属”。也就是说赵高是秦国宗室。有人认为赵高的祖上是赵国的王族,由赵入质于秦,娶秦人为妻。赵高出生于秦都咸阳,后来毁灭了秦国。但这是不确切的,因为在《史记》中“诸”加上某个姓氏,一般都是指的本国宗室子弟。比如《史记田单列传》中的: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

就指田单为田齐宗室。所以说,赵高的第一个身份是秦国的宗室子弟,虽然疏远,但却是货真价实,属于“天子三门草鞋亲”这个对日后赵高个人经历和秦国的历史行程都是很重要的。

第二个信息是“生皆隐宫”。之前有人胡说八道,说“隐宫”是天阉,但这是不可能的。据《云梦秦简》中记载隐宫为国营的手工作坊,主要役使刑徒,赵高的母亲有罪“被刑”,沦为刑徒,于是便在在“隐宫”打工,而赵高及其兄弟数人,便出生于这里。又根据《张家山汉简户律》,隐宫一词到了汉代又被指称在隐宫中服役的人。

京剧《宇宙锋》中赵高的扮相,完全不是阉宦。

赵高的人生经验本来是很寻常的,按他在秦始皇帝驾崩后的自述,就是:

“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

依照《秦律》,刀笔吏,也就是“史”,是可以世袭的,考虑到赵高的身世,不排除他的父亲也是一位出身于“诸赵疏属”的史,而赵高接班顶替后凭可能凭着自己的业务干练,成为了“宦者”,注意秦汉之际宦者是指的君王身边的侍从,而不是后世意义上的“阉宦”。“沙丘之变”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七(210B.C.),此时拒赵高进入宫为宦,已有二十余年。据此前推二十一到二十九年计算,赵高进入秦宫当在秦王政八年到十六年之间。此期间赵高抓住了一个机遇,那就是秦王政九年的“之乱”,当时秦王政下令“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估计是在此期间赵高立了功,得到了秦始皇帝的抬举,随后平步青云做了中车府令。

好了,下面就是特别有意思的内容了。据《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

“秦王闻高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中车府令就是后世的大清朝銮仪使,之前和就是从这儿发迹起来的。而赵高诸“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也就是说此时的秦始皇帝极为信任赵高,把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交给他当学生,而赵高和胡亥此时皆无野心,师徒两个人成天在一起研究法学。因为自古君子不器,师徒俩在专业课上尽心,这就表示没有权力欲。但是不久,赵高出事了“有大罪”,至于什么罪过司马迁没有说,但是却透露了三点:

第一,是秦始皇帝“令”蒙毅“法治”之。而蒙毅和秦始皇帝的关系是十分的“亲近”,《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的是:

“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

可知君臣二人的关系是师友;

第二,蒙毅不敢“阿法”,于是把赵高依法判了,判决结果根据秦朝“以爵赎罪”的规矩,赵高恐怕要丢了饭碗。据《商君书境内篇》记载:

“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则贬爵。 自一级以下,有刑罪则已”。

爵位在二级以上的人, 犯了罪就降低爵的等级,爵位在一级以下的人,犯了 罪就取消爵位。前者属于“降爵赎罪”,后者属于“以爵赎罪”。但是秦始皇帝认为赵高这次犯罪“敦之于事也”也就是说赵高这次“有大罪”,是办事过于负责,矫枉过正。于是赦免了赵高的一切罪过。

所以说,在秦始皇帝的眼中,蒙毅是亲信、自己人;而赵高是“敦之于事”的忠臣。所以秦始皇帝对赵高即使不亲密,也是十分的信任说白了,赵高在秦始皇帝这里的表现就是“拼人品”,而不是“拼关系”。

所以在秦始皇帝那里,赵高就是一个正直、无私、有才干的穷亲戚,这种人,在任何一个领导人那里都会被当做“宝贝”,怎么可能被视为“祸害”?

车,秦始皇帝出行的居辇。

在秦代,中车府令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皇帝驾车。赵高长期负责这个工作。顺便说一句,赵高可是货真价实的“老秦人”如果真的存在的话。

赵高矫诏违逆“沙丘政变”逼死扶苏,扶持胡亥上位,他铲除忠良蒙恬、蒙毅等,他屠戮宗室杀秦始皇12子、10女,他“指鹿为马”排除异己臭名昭著,他迫害李斯独揽大权,他望夷宫之变杀害秦二世,是个货真价实的祸害,那么秦始皇嬴政为什么要留下赵高这个祸害?

秦始皇吞并六国,抗击匈奴,平定南越,成就霸业,英明神武,实乃千古一帝,难道他就真没识透天下第一臣赵高,有书君认为秦始皇识得祸害却没除去祸害,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赵高奸骄横,人神共愤,秦始皇想让儿子处置他,用以赢得民心。

天下人皆知赵高奸佞,跟随秦始皇左右二十多年,精明的秦始皇不可能没看出一点破绽,只是他完全有能力驾驭得住赵高,他不想这么早就让赵高死,他不想在自己手中就除掉他,有意进一步捧杀赵高,让他欲望进一步膨胀,搜刮的民脂民膏更丰,达到人神共愤。

把这样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赵高留下给将来登基的儿子去处置,一平了民愤,二俘获了民心,这无疑会给儿子带来威望,让儿子顺利接班,可以说始皇帝替后世子孙考虑得十分周全。

秦始皇没有除掉赵高这个祸害,是想把赵高当作一份遗产留给儿孙去收拾,既让儿孙赢得明君的称号,又让天下民心归附,信服新君,一举两得。

二、秦始皇想利用赵高来平衡权臣之间的关系。

秦始皇驭权驭臣有术,内廷赵高官虽不大,但十分得宠,可与朝堂之上李斯相抗衡。

赵高心思缜密,聪慧勤奋,又精通秦律,与前朝的丞相互相制衡,才不至于一党独大,才不会?一人大权独揽,这样秦始皇才能心安。

秦始皇留下只听命于自己的赵高,目的在让他做自己的马前卒,与朝堂上的大臣形成互相牵制的两股势力,足见秦始皇的驭权驭人之术的高明之处。

三、秦始皇依赖赵高成惯性,他已离不开赵高,他舍不得除掉赵高。

秦始皇能成为千古一帝,其中有一点便是求得天下英才尽为他所用,不为他所用者不择手段尽除之。

赵高虽是奸佞之人,但他文学、书法、律法样样精通,又善于迎逢讨好秦始皇,秦始皇用他灭除孽弟除相邦吕不韦可谓出生入死。

秦始皇大多数旨意都是由他去实施,赵高于秦国社稷无功,却对秦始皇个人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赵高陪伴秦始皇二十年之久,两人年龄相仿,秦始皇已习惯了赵高侍奉的日子,已形成了一种依赖性,许多事情离不开赵高了。

赵高掌管皇宫车马和出行随驾,可以亲自为皇帝驾御撵,他的行踪大多是他预定的。

皇上的身家性命都系在这赵高身上,这不能不说赵高取得了秦始皇的绝对信任,而要与臣子建立这种信任关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可见秦始皇与赵高之间已达成了默契,赵高不但知道秦始皇喜好巡游,喜丹药,想长生不老,便用尽心机为秦始皇达成所愿,秦始皇叫赵高干什么都得心应手,这样一个随从秦始皇还真舍不得除掉他。

看来,秦始皇留下赵高这个祸害一方面给儿子铺路赢民心,一方面是自己朝堂的平衡之术,当然还有几分依赖与不舍!

然而世事难料,秦始皇活着有神威能驾驭赵高,死后却被赵高驾驭了他的儿女,秦始皇泉下有知,大概也该悔不当初吧!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推荐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