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能光伏一直以来都是行业的龙头之一,做光伏做的还是可以的,一般来说普通工人的工资一般在3千以上,但工厂有加班的,像管理方面的还有一些技术方面的工资会高些,主要是看你的能力了,有能力就能拿高薪,这个公司有在我们光伏英才网招聘,投简历的有挺多人的
年薪百万的领导让月薪2000的员工要有奉献的精神是什么原因?
我想体制内单位或国企年薪百万的领导并不多甚至屈指可数,其应多属私企或股份制单位的领导,他们是老板或股东,为企业奉献其实就是为他们自己。本题所述这叫饱汉不知饿汉饥。月薪二千的员工只是打工仔,他们也得要养家糊口,无私奉献说白就是要求员工给他们白干。我想提出996工作制或加班不给加班费的新型资本家就是种既想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的思维。
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领导的年薪百万,没看到他从开始到百万年薪的过程,也许让你奉献,是在给你变成年薪百万的机会,一定是贡献决定收入,而非收入决定贡献。
我说一个我身边的真实故事,跟这个问题可能不是特别相关,但是能看出收入高的人在收入低时的工作作风,也许会让你有所改变
一个刚毕业的小伙子,在一个上市机构教课,校长看他挺好的,就让他平时帮着干些杂活,帮全校中层管理者贴发票,然后送去给校长签字报销。
有一次,外面来人需要招待,但是负责日常招待的主管正好出差了,难坏了这个校长,此时这个小伙子出来说出了招待地点及流程,原来这个小伙子每次贴发票的时候都会做详细记录,他的记录里有这个来访者曾经来过的招待行程明细
还有一次,校长偶然聊天,问小伙子感觉这些中层干部谁的能力行,谁不行,小伙子说某某行,某某不行,原因是不行这个人每次报销送发票都会不错,后来确实在一次活动中,这个人犯了一次很严重的错误
类似事情很多…后来这个小伙子,在24岁就当上了上市机构的校长,在36岁时,又跟自己的合作伙伴一起,把一个新的机构带到了纳斯达克,敲响了钟声。
所以,不要光看到剥削,成功绝对不是偶然的
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理想、蔚来、小鹏、威马、恒驰和比亚迪谁能笑到最后?
作为一名汽车工程师,我有长期关注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发展,针对这个问题我想简单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1、理想。理想选择的技术路线我们这个群体是真的不太认可,10多年前国家选择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时候支持了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放弃了增程式电动。李想说为什么不能是增程式电动车?我想说,理想one可以作为一个尝试和过渡,但增程式电动车是真没必要,除非你有重大技术突破,比如超大幅提高发动机燃油发电技术能源转化率,当然这个是不可能的。国家用大决心、大毅力、大支持来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为了能源安全和产业升级,真的有理想的企业为了拓荒都在研发三电技术、发展充电技术、探究未来运营模式和使用场景,而理想选择的技术路线让人感觉在钻空子、扯后腿。
2、蔚来。蔚来在我们这个群体里的受认可度很高,可以说仅次于特斯拉。我身边很多人有机会都愿意为蔚来工作。因为它代表中国汽车最前沿的技术应用,最新的发展理念。多少人想象过完整的、高端的全铝车身在中国的落地,蔚来做到了。现阶段汽车的发展变革是全方位的,新的动力、新的材料、新的车身结构、新的控制系统、新的使用场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销售模式……我相信每个汽车工程师都畅想过未来汽车是什么样子。蔚来在很多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让我们比较相信蔚来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3、小鹏。小鹏走的路跟蔚来相似中带有差异,大的方向上相似,细节上有差异。小鹏造车的互联网思维更重,更重视软件,而汽车本身上的不足要更明显一些。这种方式跟蔚来相比谁更好我说不准,但作为一名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过7.8年的老鸟来说,我觉得小鹏对造车的难度预计得不是很够。汽车毕竟是一种高度集成的产品,复杂度高、供应链长、新技术应用广、生产难度大。我相信小鹏会有很好的未来,但它要走的路还很长。
4、威马。威马的声量真的有点小了,而且威马的主要创始人来自传统汽车企业,这让威马的融资之路走得不那么顺畅。威马需要时刻牢记的是,市场不需要再多一家叫威马的传统汽车企业,市场需要的是一家叫威马的高技术出行科技公司。这两年威马的路越走越窄,一方面受困于资金,另一方面跟企业技术方向也有关。希望威马未来越来越好,中国汽车市场对你有期待。
5、恒驰。把恒驰放在这里比较真的很奇怪,它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我们既不知道它的技术路线,也没看到它拿出什么独特的东西给我们看。很多人会惊叹于它450亿的巨大投入,我得说你们真是少见多怪。汽车从来都是一个重资本的产业,市场上发展起来的主流汽车企业谁不是投了几百上千亿。按照恒驰的规划,6款新车,研发费用100亿打不住,100万辆产能得500亿投资以上,品牌、销售系统、公司运营都不算,450亿全投了估计都不够,更何况你敢肯定这些钱会都投在汽车上,大概率多数会投在地皮上的。另外利用全球资源来设计新车,一次推六款车,说起来很震撼,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种做法当初华晨和观致都已经搞过了,也没见他们有啥起色,更何况现在是什么年代,中国主流车企的主要造型、研发人员都已经国产化了,还信奉外来和尚好念经这一套已经过时了。总的来说恒驰的未来还需要一些说服力,另外我对做房地产的有些恶感,可能很多人也会有这种想法,用恒大品牌加持恒驰可能会有反效果。
6、比亚迪。对比亚迪的观感很难去评价,本人在比亚迪工作过三年,后来和平分手。我对比亚迪的感觉是每次蓄了很大的力,但打出去总是轻飘飘的,还后劲不足。它真的有一些很好的技术,很好的理念,磷酸铁锂电池的稳定性、三电系统的技术完整、dragon face的全面品牌升级、开发者大会的惊艳,这些都很好,但又都做得不够好。它像一个巨人,强大,但臃肿,虚弱,步履蹒跚,这样会导致比亚迪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另外,比亚迪面向用户这方面做得真的不好,这跟它对自己的员工不咋的一脉相承,像个技术宅,不太擅长和人打交道。不管怎么样,比亚迪都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和技术的领头羊,希望它越来越开放,发展越来越好。
综上,我的看法是蔚来、比亚迪、小鹏、理想、威马,恒驰不评价。
BYD可能会好些,至于其他那些新造车势力,就很难恭维了。
汽车市场不是五年以前的一片红海,只要能造出车就能卖出去,在日系车强势崛起和汽车市场严重萎缩及广大车民越来越懂得怎样买车的今天,传统国产车的生存都面临巨大挑战,新造车势力想再从激烈竞争的汽车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应该是很困难的事。
像恒驰,已造出了车,但要取得市场认可并有销量,还有很长很难的路要走,我们看到小鹏,魏来,观致都在赔钱,。我们看到标致雪铁龙,福特等百年老店有着品牌和质量的优势也岌岌可危,。
曾经有着销量的众泰、力帆、猎豹、海马…已败下阵或正在败下阵。
日系车各方面都是全球公认的,因历史原因长期受压抑的日系正在强势崛起,正在强势抢夺整个汽车市场,连多年来不可一世的大众市场份额都在被日系蚕食,国产车也受着极大的影响,加上汽车市场严重下滑,新造车势力恐怕要想杀出一条血路,笑到最后,应该是很难很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