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苏锡常三个地区来说,从八十年代开始,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八十年代,常州扮演了苏南领军城市,以轻纺工业为主,一度被称为“小上海”,经济增长速度也明显快于苏州和无锡,是全国“明星城市”。尤其是纺织产品,更是受到了各地的广泛关注,成为纺织城。到了九十年代,无锡因为“顶风”投资了一批项目,如小诺霉素、小天鹅洗衣机以及钢铁厂等,甚至当时的无锡市市长还被中央点名批评。但是,正是这些投资项目,让无锡成为了苏南的领军城市,经济一度把其他两个城市拉下了一段距离。但是,很快地,苏州就因为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下辖县的经济快速增长,超过了无锡,把常州越拉越远。如果用同为苏南城市的镇江做参照物的话,苏锡常加南京与镇江的经济关系就是,常州是镇江的两倍,无锡是镇江的三倍,南京是镇江的四倍,蒙族是镇江的五倍,且这种关系已经维持了多年。
从城区经济来说,按理,无锡的经济实力应当好于苏州和常州,为什么反而是三个城市中总量最小的呢?原因应当在于,苏州把吴江和工业园区都算进来了,常州则把武进和金坛也拉进来了。无锡最好的江阴则没有能够拉进来做城区。自然,也就比不上其他两个地区了。实际情况是,无锡真正的城区经济还是不错的,是比较强的。无锡与苏州的差距,主要是所辖县市,常州更是将武进和金坛拉为城区后,就只剩下一个经济并不发达,或者说与苏州、无锡两地县市差距比较大的溧阳了。所以,整体实力相差很大,并已经被南通超过。
如何看待苏锡常三市市区GDP相当,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小编来为您简单解答。
苏锡常都市圈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与上海紧密相连。三个城市文化相通,语言相通,直线距离仅有90公里左右,因此经常被网友拿出来单独作比较。从国内生产总值来说,三市的差距很明显,苏州是无锡的一点六倍,而无锡又是常州的一点六倍。乍一看好像三个城市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线。那么为什么“苏锡常”总是给人感觉差不太多呢?这里就要说到题主问题中的关键词“市区”了。其实,苏锡常的强大从七八十年代开始指的就是三地的市区,到如今依旧如此。“地改市”以前,无锡和常州的面积都很小,属于苏南行署最早的两个的“省辖市”(没有下辖县市),也就是所谓的光杆司令;而苏州市是苏州地区公署所在地,苏州地区旗下还有众多县市。当时的无锡、常州经济实力是强于苏州的,因此被单独划出由省一级直接领导,苏州市则由地区一级管辖。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地改市之后),常州首先发力,依托轻纺业和民营经济成为了苏锡常三市中的领军者,经济增速也远强于苏锡。这时的排名是常州>无锡>苏州。
九十年代开始,无锡顶风投资了小天鹅、小诺霉素等一些项目,让无锡人民尝到了民营经济的甜头,从此便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经济规模也一举超过了常州。这时的排名是无锡>常州>苏州。
但是没过多少年,当时最弱的苏州被一块巨大的蛋糕砸中,也就是新加坡工业园的入驻。新加坡工业园的落成使得苏州就像中了彩票头等奖一样,给城市带来了海量的外资,瞬间让苏州赚的钵满盆满。终于,苏州人民可以说是翻身农奴把歌唱。在之后二十多年里,苏州的财政收入一直都在全省第一梯队,后来甚至超过了省会南京。因此,如今的排名是苏州>无锡>常州。
其实,从苏锡常市区生产总值就能直观的看出三市的经济水平。
No.1 苏州(不含吴江区):6447亿元,人口423万(含姑苏、吴中、相城、虎丘、园区五区),人均15.24万元
No.2 无锡:5914亿元,人口365万(含梁溪、滨湖、惠山、锡山、新吴五区),人均16.20万元
No.3 常州(不含金坛区):5323亿元,人口339万(含天宁、钟楼、新北、武进四区),人均15.70万元
苏州比无锡高出500多亿,无锡比常州又高出五百多亿,而人均GDP相差则不大,和实际经济实力排名如出一辙。
另外,省内除了南京市区GDP(不含高淳溧水)超过11000亿以外,位于常州之后,第五名的徐州,市区GDP也不过3000亿左右,与常州相差了2000多亿!第六名的南通仅有2500多亿,是常州的一半不到;可想而知苏锡常三市在江苏省内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苏锡常三市属于你方唱罢我登场,交替成长的一个“经济天团”,也是江苏省的重要支柱,谁也离不开谁,因此差距也一直拉不开。